12月21日,水星将迎东大距,这是水星在2022年的最后一次大距。天文科普专家表示,如果天气晴好,当天太阳落山后,感兴趣的公众借助小型天文望远镜可以找到出现在西南方低空的水星。
2023-01-04
近日,陈冬担任项目总工的尚庄码头项目也终于顺利通过交工验收,此刻的陈冬拿着交验报告开心的喃喃道:“终于交付了!”。
2023-01-04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浙江大学药学院、金华研究院顾臻教授团队联合该校其他科研团队发明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靶向递药急救系统。
2023-01-04
近日,国家动物博物馆恢复开放。
2023-01-03
我国科学家在辽西热河生物群新发现一种长着恐龙头骨和怪异身体的白垩纪鸟类,命名为“朱氏克拉通鸷”。这一发现为解答鸟类如何由恐龙演化而来并演化出独有的形态特征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2023-01-03
据统计,2021年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为189.07亿元,比2020年增长10.10%,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科普工作良好开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01-03
记者从内蒙古科技厅获悉,内蒙古大学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在探索新型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能源类期刊《先进能源材料》。
2022-12-30
《少年 逐梦》纪录片以全新视角再现了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小科学迷”们探索自然奥秘、破解科学问题的奇思妙想和心路历程,展现了当代青少年的创新活力和社会责任。
2022-12-28
27日,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2(第八届)先进技术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深度对接大会”采用在线方式在广州和北京两地同步举办。
2022-12-27
科普中国智库2022年论坛采取“1+6”模式,“1”指2022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6”指6场2022年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
2022-12-21
近期,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圆满落幕。日前,未来论坛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就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等话题接受新华网采访。
2022-12-20
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人类两足行走,即用两条腿直立行走,可能是在树上进化出来的,而不是之前认为的在地面上进化。
2022-12-20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程师开发了一种电子贴片,可监测深层组织中包括血红蛋白在内的生物分子,这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获取关键信息的途径,可帮助发现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恶性肿瘤、器官功能障碍、脑出血或肠道出血等。研究成果发表在15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2022-12-20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科学家与外国同事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在石墨烯中创造出二维亚铁磁性,所获得的石墨烯的磁性状态为新的电子学方法奠定了基础,有望开发出不使用硅的替代技术设备,提高能源效率和速度。
2022-12-19
我国有鸟类1445种,是世界上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候鸟约800种。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鸟类保护工作,加强鸟类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保护,为鸟类创造了更好的栖息条件。
2022-12-19
新入列的“海洋地质二号”多功能新型科考船18日缓缓抵靠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标志着我国首座深水科考码头正式启用,我国深海探测基地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2022-12-16
今天我们推出对科普中国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原副主任闪淳昌的采访,听他讲述应急科普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022-12-16
当地时间12月14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中国角”——银行业自然与气候行动主题边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做了题为《碳中和、绿色金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旨报告。
2022-12-16
当地时间12月14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中国角”——银行业自然与气候行动主题边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工商银行气候风险工作组首席专家刘瑞霞在边会上做题为《气候风险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旨报告。
2022-12-16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就银行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活动的有关情况,接受新华网采访。
2022-12-16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22年第3期封面文章《昂通爪哇大火成岩省喷发导致太平洋板块旋转》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中心孙卫东研究员团队完成。